盛夏的石龙镇大久村,田畴铺展,山林叠翠。蜿蜒的村道旁,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与闲话家常的笑语交织,常提起那个从合江县公安局来的“吴书记”——吴燕。
2024年8月,吴燕来到大久村担任第一书记。面对这个拥有1323户4061人、236户脱贫户的人口大村,他以脚步丈量民情,用真心带领村民致富,将公安干警的担当与温度,深深融入大久村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,成为乡亲们心中最信赖的“主心骨”。
以心换心
从“陌生人”到“自家人”
初入大久,无声的打量是必经的考验,村民们对这个新来的书记常常是“无话可说”。吴燕心里亮堂:要赢得乡亲们的信任,没别的捷径,就得放下架子,扑下身子,实打实地干。
驻村第一天,吴燕就在笔记本首页写下三句话:工作日吃住在村。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,村民有事,不管多晚,敲敲门就能找到他。每周遍访两社。哪家院子朝东,哪户老人有啥老毛病,哪块田容易遭涝,他都摸得一清二楚,小本子记得密密麻麻。每月干好三件实事。每月盯着办成几件让村民真能得实惠、看得见的实事,小到帮独居老人修好漏雨的屋顶,大到推动一段泥巴路硬化。
得知村民蒲某在外做生意效益不好,留下百十斤花椒堆在家里,两个孩子开学在即,学费还没着落,一家人愁得吃不下饭。吴燕二话不说,立刻行动起来。他马上联系县公安局的“娘家人”,发动了一场“爱心助农”行动,动员同事朋友购买,短短两天,花椒卖光了,孩子的学费凑齐了。看着两个孩子重新背上书包,蒲某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。
村里还有位残疾老人王大娘,儿子陈某在外打工,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老娘。为了让陈某安心在外学手艺,吴燕主动当起了“亲情联络员”。他几乎每天都要去王大娘家看看,问问冷暖,拍几张老人气色不错的照片,录段视频,通过微信发给陈某;看到老人被褥单薄,他马上协调镇政府送来了厚实的新被褥和常用药品。陈某在外踏实了,总念叨:“是吴书记让我在外头能安下心!我得学好本事,不能辜负他,得回报咱村里!”
日复一日,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,那双沾满泥土的鞋,那盏亮到深夜的灯,那本日渐厚实的民情笔记......就像春雨一样,一点一滴,浸润着乡亲们的心田。村民们真切地感受到,这个“吴书记”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好,“那个新来的干部”一步步走进大家心里,成了“自家人”。
扎根土地
从“困难多”到“问题少”
大久村底子薄,困难多。吴燕带着驻村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的同志,拧成一股绳,专挑那些乡亲们最揪心、最闹心的难题下手,一件件去解决。
大久村山好水好,产出的瓜果蔬菜品质也好,可路不通运不出去,卖不上价,让不少乡亲愁得直叹气。吴燕琢磨着,得用点新办法。他找来无人机飞手,免费帮运输困难的乡亲把滞销的瓜果蔬菜从山里运出去。村民叶某家几亩好田,年年一到雨季就遭水淹,白花花的秧苗泡在水里,心疼也没办法。吴燕便请来无人机飞手帮忙,从天上把整片地的地形拍得清清楚楚,精准找到了排水沟堵塞的关键位置。他二话不说,带着村干部和叶某一家,扛起锄头铁锹,下到沟里,挖淤泥、清杂草,干得汗流浃背。淤堵了几年的沟渠彻底疏通,今年雨季,那片田再也没被淹过,叶某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,逢人就夸:“无人机这‘天眼’看得准,这力气下得值!”
作为公安战线的干部,吴燕深知,乡亲们的平安和钱袋子,一点也马虎不得。他带着工作队走村访户搞宣传,反诈知识、交通安全、森林防火,用乡亲们听得懂的“土话”,掰开了揉碎了讲,前前后后讲了30多场,把安全的种子播进大家心里。听说有村民辛辛苦苦攒的钱被骗了,他比谁都着急上火,想尽一切办法追查线索,硬是帮着群众追回了6万多元血汗钱。邻里之间闹矛盾了,他化身“和事佬”,耐心调解,把20多起纠纷化解在了萌芽状态。防返贫这根弦,他更是时刻绷紧。为236户脱贫户建立了详细的动态档案,随时关注着每一家的变化。
铆足干劲
从“输血”变“造血”
要让大久村真正富起来、好起来,光靠“输血”不行,得让村子自己有“造血”的本事。兴产业、促发展,这才是长远之计。
吴燕协助村集体将“包种包销”的蜂糖李项目引了进来,从种植到销售都不用村民操心,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大家尝到了甜头,看到了奔头。组织的一次次消费帮扶行动,让大久村的柑橘、蜂糖李、花椒、菜籽油等不再滞销,吴燕更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,成功争取到60万元的牛场建设资金,推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落地,让秸秆不再是让人头疼的“废物”,变成了农田里抢手的有机肥,既解决了焚烧污染,又肥了地力,大久村的绿色发展之路,正越走越稳,越走越宽。
从初来时的疑虑目光到如今的“有事儿就找吴书记”,从滞销的花椒到畅销的柑橘,从“那个干部”到党群一心……绝非一日之功,是吴燕同志“以心换心”的滚烫赤诚,是“事再难,干就对了”的朴实信念,是汗水浸透的衣衫、裤腿上斑驳的泥土,亦是胸前那枚党徽的耀眼光芒。